中国民营医院总数首次突破万所,占全国医院的比例超过四成,与此同时,民营医院诊疗能力依然偏弱,随着医疗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国有民营是公立医院改制的有效途径,这是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4日在北京发布的《民营医院蓝皮书》的核心内容。
蓝皮书显示,2013年,中国民营医院在机构总量上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民营医院已经发展到10166所,比2012年同期增加1302所,同比增长了14.69%。
蓝皮书认为,新医改的深化与市场配置医疗服务资源机制的建立,给民营医院带来政策和环境上的发展机遇,使得全国民营医院的机构数量发展较快,民营医院机构数量占全国医院数量的比例由2012年同期的39.60%提高到43.24%,呈现公立医院数量在逐渐减少、民营医院迅速增加的发展趋势。
蓝皮书显示,2013年1季度,全国民营医院诊疗人次数量达到6003.0万人次,占全国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比例提升到10.01%,比2012年同期提高了17.20%,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大幅度增长。
蓝皮书同时指出,虽然机构数量占全国医院数量的四成,但诊疗人次和入出院人数仅达到全国医院的十分之一,说明全国民营医院的规模偏小,医院诊疗服务能力还处于弱势,这将是民营医院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2012年,中国官方在《“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提出,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蓝皮书分析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诊疗人次和入出院人数两个指标,仍有一定的难度,尚需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瓶颈问题上能有所突破。
蓝皮书指出,公立医院由社会资本托管(国有民营)是公立医院改制一条有效的途径。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铺开,医疗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公立医院托管可以成为国有资本民营化的一种过渡措施;社会资本托管公立医院不仅能处理医院不良债权、化解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难题,还是社会金融资本进入医疗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中,公立医院托管改制可以成为政府将国有资本从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