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上海医改新动向:公立医院将剥离“特需”
来源:健康界 发布时间:2013-12-10 16:20

明年3月,位于上海浦东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正式开业。这家由国资占股20%8家民营机构共同均衡持股的医院,被誉为上海医改的一块“试验田”。2011年,上海新医改方案向公众承诺,将用三年时间把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剥离出去,使其医疗资源更好地用于基本医疗服务。为此,上海市政府分别在浦东区和虹桥区规划了两个园区,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承接剥离出去的特需和高端医疗市场,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是浦东园区的主要载体。

在过去三年间,公立医院剥离特需医疗的进展十分缓慢。特需医疗作为一项额外收入,一直是公立医院为基本医疗“补血”的重要手段,将其剥离,无疑是对公立医院利益“动刀”。此外,医生多点执业的推进障碍重重,导致社会办医机构难以共享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高端医疗服务的质量难有说服力。关于特需医疗服务的“归属”问题,成为上海医改进入深水区后的一块“硬石头”。

而自今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之后,这块医改的“硬石头”也迎来了政策的松动。

剥离特需医疗

上海几乎所有的三级医院中,都存在特需医疗病房。特需门诊是为了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通常门诊医生必须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诊疗条件优于普通门诊,有独立的场所,相对更安静、更私密,费用高、服务好是其主要特征,部分享有特殊待遇的人群,其特需门诊诊疗费也可纳入报销范围。

特需医疗是否应在公立医院存在,一直存有较大争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指出,特需医疗使一小部分人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分配不公。

政府部门也严格控制特需医疗在公立医院的床位占比。上海市卫生局副巡视员许速曾经在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高层论坛上指出,特需病房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公共卫生资源,同时也限制了高端医疗的发展。

因此,特需医疗的归属也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5月出台的上海新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特需医疗的存续明确指出,要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特需床位,剥离“院中院”。

2012年,《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提出,严格控制公立医疗结构开设特需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对特需床位实施剥离,以人员、品牌、技术等形式在两个医疗拓展区内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医。

为推动这项工作,上海市政府在虹桥和浦东专门规划了两个国际医学园区,发展高端医疗,用以承接公立医院剥离出的特需和高端医疗服务。

其中,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是原卫生部和上海市的合作项目,也是国家医改试点区,目标是打造市场化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位于浦东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也是以现代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打造高端医疗服务集群和高科技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相关产业基地。

上海市的设想是,将公立医院10%的特需病房剥离出去,纳入这两个高端医疗集聚区。

然而,在过去三年间,这项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在目前政府差额拨款及其他相关体制机制尚未配套改革的情况下,特需医疗是实现其自身收支平衡,弥补资金不足的重要来源;对于市场化的高端医疗机构而言,医疗人才的短缺严重钳制了发展,在目前的体制下,优质的医生资源仍聚集在三甲医院内,而医生多点执业也受到公立医院不愿放人、医生对自身职称评定考虑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推进。

折中之道

在政策壁垒短期内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机构开始尝试联手推动特需和高端医疗市场化。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该中心已经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的12家公立医院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他们将与这些医院的重点学科和科室开展合作,由后者将顶尖医生派至医学中心开展诊疗。

据了解,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把合作诊疗收费的30%支付给医生个人,10%支付给医生执业点所在的公立医院,医生在国际医学中心的诊疗收入将比在本院的收入高出约20%

作为原卫生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医改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与公立医院的此种合作,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市六医院等上海著名医院的特需服务,都将逐渐剥离到这里。

张澄宇认为,通过这样的探索,相信医生多点执业不久将会打开新的局面,高端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沪居住和工作的外籍人士及港澳台人士约为21万,从事商业活动的流动港澳台和海外人士有50多万人,本地和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收入人群,对高端医疗均有潜在要求。按照上海高收入人群人均医疗消费金额估算,目前上海高端医疗潜在的市场规模在110亿元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165亿元至185亿元,考虑长三角和全国来沪就医的高收入人群,上海的高端医疗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元。

而截至2010年,公立医院特需业务收入、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高端医疗服务收入仅40亿元左右。

上海高端医疗产业的两大聚集地自2010年始建以来,已经初具规模。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主要承接公立医院改革所剥离的特需医疗服务外,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上海同济宝隆医院、上海伊丽莎白国际妇产医院、德舟国际医院等数家中外合资高端医疗机构也相继入驻。此外,包括西门子、德尔格、安络杰,科文斯、上药集团、先声药业等在内的百余家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知名企业也已入驻。

上海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内,目前已有7家盈利性医院入驻,分别为百汇综合性医院、美国复旦肿瘤医院、美国HCA心脏外科医院、复旦万科儿科医院、法国NOALYS特色妇产科医院、韩国白家医院和长海医院特色专科中心,投资总额超过78亿元。在中心的二期规划中,将来还将导入旅游医疗、转化医学、医疗会展、养老康复、医疗保险等新型医疗服务。

产业蓝图

对“高端医疗”的说法并不很赞同:“好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要是奢华的,并非社会公众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定位于符合国际通行模式的‘优质医疗’或许更为确切。”

为体现国际通行优质医疗的模式,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国内首次采取“建设、管理、使用”分离运营模式的医疗机构。在建院之初,就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为基础,参照美国国际医院的规范,引入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的标准化管理流程,结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情,计划通过两到三年实现国际化医院的质量管理认证,其建设和管理标准均对接国外一流私立医院。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医疗安全和品质,除了医生的个体因素,医院管理的各项服务也至关重要。因此,高端医疗的投资者在医疗本身外,也注重于服务领域更大的蓝海。

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牵头召开的一次闭门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发展国家旅游医疗、成立旅游医疗发展联盟的提议。

“中国现在每年有十几万人到欧美治疗,还不包括旅游体检,高端医疗也要解决这批人到国外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要吸引周边国家人群到我们国家来就医、旅游。”张澄宇介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也在和国外一流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实行互相之间的“转诊”,比如有些手术在国内不具备条件,医院可以帮助患者衔接国外的医生出国进行手术,患者手术后可以回到国内疗养,并继续享受国外医院、医生的诊疗建议。

不过,尽管业内已在高端医疗产业领域开始绘制蓝图,但政策对民营医疗机构的一些限制仍困扰着产业的发展。

今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计划购买一套甲类医疗设备,但根据相关政策,此类设备必须得到卫生部门的审批才可以购买,由于该医院还未正式开业,不具备获批的条件,最终,这项购买计划搁置,最早要等到明年才可以再次报审。

张澄宇认为,社会办医机构在购买设备等各方面并没有动用政府资金,也未挤占基本医疗服务的盘子,只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要管的,不应是能不能购买设备,而是设备如何保质保量地投入应用。“要尽快地、最大限度地放开某些准入的审批,才能缩短先进设备、药物、服务进入国内的周期,提升国内的医疗卫生水平。”

上一篇:专家提示:体检报告正常,也得留着
下一篇:《时代》评选2013年“十大医疗突破”
关于康康在线 |  微博关注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体检报告发布 |  手机查询体检报告 |  招贤纳士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846号